NEWS
时间:2019-12-16 08:44:16 来源: 作者:
12月6日,雪霁天晴,碧空万里。
78岁的贵阳市白云兴农中学(以下简称“兴农中学”)校长蒲邦顺,戴着助听器,坐车近3个小时前往黔南州独山县兴农中学“传经送宝”。
这一幕,与6年前蒲邦顺第一次前往独山县开展教育扶贫工作的情景很相似。这一次,蒲校长还带上了兴农中学后勤管理部门负责人,计划投入1000万元进一步美化绿化独山县兴农中学的校园环境。
一进入独山县兴农中学,“蒲爷爷好”的问候声不断。这里的高中生,大多数来自农村,他们习惯称呼校长为“爷爷”。和校长爷爷坐在草坪上交谈时,他们会敞开心扉畅谈学习状况和人生理想。
帮学生们圆梦,是蒲邦顺最大的愿望。他经常说:“我是农民的儿子,依靠教育改变了命运,我要尽力帮助更多的农村孩子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走出贫困的大山、书写精彩的人生。”
从教54年,办学26年,蒲邦顺先后获得过“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贵州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人物”“感动贵阳教育十大人物”“贵州省兴校重教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他“坚持有教无类,致力教育扶贫”而创办的兴农中学,至今已发展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贵州省办学历史最长、办学规模居前的民办完全中学,并于2019年9月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2013年,72岁的蒲邦顺积极响应贵阳市委、市政府教育扶贫的号召,举全校之力结对帮扶黔南州独山县,通过异地办学,无偿输出先进办学思想、办学经验,用6年时间让独山县兴农中学取得“二本以上上线率96%、一本上线率66%,726名学生考上985、211重点大学,12名学生考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优异成绩,让原本落后的独山县高中教育水平一下子跃居黔南州前列,使贫困地区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改变了这个贫困县教育落后的面貌,赢得了社会各界充分认可和尊重。
独山教育“蝶变”的跨越式发展,成为贵州省、贵阳市创新教育扶贫成果的一大亮点。
2018年,在第34个教师节到来时,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在给蒲邦顺校长的回信中说:“古稀之年,您依然初心不改、情系教育,在您身上所体现的教书育人的坚定志向、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扶贫济困的责任担当,让人感动,令人钦佩。”
2019年9月20日,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赵德明作出批示:蒲邦顺校长的事迹非常感人,全市的校长都要向他学习看齐。
初心:扶贫济困 教书育人
2019年3月26日,已有26年办学历史的兴农中学,正式在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登记为非营利性民办中学。
此举,印证了蒲邦顺26年前创办兴农中学时的初心。
创办兴农中学之前,蒲邦顺已经在四川、新疆、贵州等地从事一线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长达28年。多年实践让蒲邦顺深刻感受到:西部地区农村教育基础十分薄弱,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1993年8月,蒲邦顺在贵阳市白云区一个农家小院创办了仅有几十人的初中补习班,这正是兴农中学的前身。他允许农家学子用粮食、蔬菜或者猪肉按当日市价抵交学费,或给贫困孩子减免学费,这个惯例,一直延续至今。
一年后,农家小院的孩子们以优异的中考成绩予以回报:43名学生参加中考,6名学生跻身全市中考成绩排行榜前10名,41人考上中专。
第二年,兴农中学租用并改造企业闲置厂房作为教学楼,招收了百余名初中新生。新招收的161名中考复读生,一年后有138人考上中专。兴农中学从此在农村学子中打响名气。
2005年,兴农中学被批准为省级二类示范性高中,有人问蒲邦顺:办学质量这么好,为什么取了“兴农”这样“土”的校名?
蒲邦顺回答:我是农民的儿子,我办学的初心,就是让农村的孩子通过接受教育摆脱贫穷的生活。“兴农”,寓意“兴旺农村教育”。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更多的农村孩子渴望进入高等学府。1996年,蒲邦顺产生了创办民办高中的想法。他向全省每一个贫困县的教育局写信,诚恳地表示“愿资助农村品学兼优的孩子完成高中学业”。
1997年,兴农中学以免除学费、生活费的招生条件,面向全省招收品学兼优的农村贫困生。1997年至今,兴农中学为贫困生减免学费及资助优秀贫困生的费用累计近1亿元,部分考上大学的贫困学子,在大学期间仍然继续领取兴农中学给予的资助。
在兴农中学,求学愿望强烈的贫困生,总能得到蒲邦顺校长的特殊关照——
来自威宁县的张姓学子,因贫困而辍学。蒲邦顺不仅将其劝返继续完成学业,还为其父亲提供工作机会。重返校园的小张心怀感激刻苦求学,获得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二等奖,被中国科技大学直接录取。
(下转5版) (上接1版)
来自开阳县的王姓学子,在离高考只有三个月时因父亲病逝准备辍学。蒲邦顺找到他,语重心长地说:“学校可以帮你解决经济上的难题,但你的学习不能功亏一篑。”深受感动的小王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办学:民办教育 贵州样本
2001年,兴农中学正式招收的首批高中生毕业,66名学生顺利升入二本以上院校,其中有22名学生考入北京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
从这一年起,兴农中学每年都有毕业生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重点高校。兴农中学从过去的中考补习名校,一跃成为各界关注的优质民办高中,并迅速扩大在贵州省的影响力。到2005年,兴农中学的生源已经覆盖全省的88个县(市、区),成为贵州省、贵阳市发展民办教育的成功样本。
兴农中学走上良性发展轨道,不仅归功于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正确指导、对民办教育的大力支持,更与蒲邦顺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以及特色教育理念有关。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补齐教育短板”是蒲邦顺的主要办学思路。多年来,兴农中学高度重视帮扶优秀贫困生以及提升中等生教育质量,主要招收来自基础教育薄弱地区的农村学生和城市里的中等生。
蒲邦顺认为,中等生教育的市场需求很大,教育好中等生,既是对教育理念、水平的巨大挑战,又能为民办学校提供源源不断强有力的经济支撑。而在同一个校园中,品学兼优的农村贫困生,则可为中等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为发展中等生教育,兴农中学从1999年以来,已建成750套可容纳4500人的学生公寓、186套教师公寓以及3000多平方米的学校食堂,并以优良的待遇从省内外引进优质师资。
同时,该校逐年加大对优秀贫困学生的扶持力度,提升农村贫困生在全校生源中的比例,仅2013年至2019年,该校为农村优秀贫困学生提供的资助费累计达8613万元左右。
相关资料显示,兴农中学的办学成果中最引人注目的,不是每年都有毕业生考入全国重点高校,而是占比60%的中等生和占比20%的后进生,通过三年的学习,绝大多数人都圆了大学梦,实现人生的“第一次起飞”。
教育:以爱浇灌 静待花开
蒲邦顺办学26年,不仅收获了满园桃李,更拥有了无数“蒲粉”。
无论是贵阳市白云兴农中学,还是独山县兴农中学,校园里最大的特色,就是每栋教学楼的外墙上都写有蒲校长的教育心得。
比如叮嘱学子要珍惜时光——“我们不能帮你追回已被虚度的年华,但我们能帮助你不再虚度年华。”
比如叮嘱教师要爱护学生——“家长只有一个孩子,孩子只有一次青春,工作的失误可以纠正,被耽误的青春却无法弥补。”
这些闪烁着智慧光芒、刻在师生和家长心上的教育心得,来自蒲邦顺核心的教育理念:“最好的教育,就是实施爱的教育。”
兴农中学招聘教师的核心条件,就是要“爱学生”,对此,蒲邦顺的原话是:“要爱学生,而不是做对学生没有丝毫感情的‘知识贩子’。”正是因为把“爱学生”放在教育的首位,兴农中学自创办以来,不断探索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材的教育路径,走出了自己的特色教育之路。
蒲邦顺说:“花开有早晚,种子发芽有先后,我们从来不去埋怨花晚开、芽后发,为什么不同样尊重学生成长有快有慢的规律呢?”
兴农中学针对学习基础非常薄弱的学生,独创了四年制的高中学习模式。主动选择延迟一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在老师的耐心陪伴下,可以更好地纠正学习和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习惯,在巩固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更加从容地备战高考。实践证明,在这种“爱的陪伴”学习模式中,不少学生都实现了难以想象的自我成长、自我超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教育上的奇迹。
兴农中学2004届校友方某,现为贵州省某冶金设计研究院设计分院院长。中考成绩仅290分的他,在兴农中学高中毕业后考入四川大学建筑系。提及求学往事,他说,没有蒲校长“不放弃任何一个可以教育的学生”的教育理念,没有认真负责的老师,就没有自己的今天。
这种感受,在兴农中学并不是个例。每年毕业季,兴农中学校园中,总会出现一幕幕相似的感人场景——不少家长因为孩子在这里实现了令人满意的蜕变成长而热泪盈眶,主动向校长和老师鞠躬致谢。“低进高出”的教育成果,成为兴农中学办学成绩中的一大亮点。
蒲邦顺认为,中等生面临着精神与学习能力两方面的“贫困危机”。如果因为一次考试失利而失去继续求学的机会,他们今后很可能成为贫困群体。给这部分学生提供更多的求学进步空间,是一种“超前扶贫”。教育好在学生中占比最多的中等生以及后进生,更需要“以爱浇灌,静待花开”的教育智慧。
德育:感恩的心 激发力量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办学实践中,蒲邦顺非常重视德育工作的具象化。
“寻找让学生感动的家长”,是兴农中学开展多年、独具特色的传统德育活动之一。活动要求学生主动采访自己的家长:我为什么到兴农中学读书?你有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你对我有什么希望?
一名来自下岗职工家庭的学生,在参与“寻找让学生感动的家长”活动中体会到父母供自己求学的不易,受到很大触动,在母亲面前泪流满面;
一名学生通过采访自己的母亲,理解了单身母亲含辛茹苦养育自己的艰辛过程,对自己过去贪玩厌学的行为悔恨交加;
一位出租车司机的孩子,通过采访活动,第一次了解到自己的父亲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以上……
把大话、套话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做人道理,让学生认识到“离开家门一步,肩负一家荣辱”“离开学校一步,肩负学校荣辱”,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语言教育学生“先做应该做的事,再做喜欢做的事”“学会尊重他人、学会珍惜他人劳动、学会礼让、学会相处”,成为兴农中学历年来不断进行的专题教育内容。
在兴农中学的实物展中,曾有一件特殊的展品——一堆黑乎乎的零钞,共计120元,这是一位以炒爆米花为生的父亲为孩子交来的生活费。学校将其放在玻璃框内进行展示,就是为了让学生们体会到父辈的辛劳与期望。
感恩、责任、理想、抱负,在兴农中学的德育中不断得以强化、升华,当兴农中学的毕业生跨入大学校门时,他们的身上已经具备了一种可贵的精神。
兴农中学举办十五周年校庆时,北京校友在为母校发来的贺信中写道:“母校在成长历程中,正在凝聚起‘自强不息,谁与争锋’的兴农精神,这种精神必将成为我们每一个兴农人乘风破浪、披荆斩棘的精神支柱。我们坚信,兴农中学必能成长为一所享誉全国的著名中学,书写中国民办教育的光辉篇章。”
教育扶贫:扶志造血 创造奇迹
“精神的力量可以创造奇迹。”这是蒲邦顺的人生信条,也被他贯穿于教育扶贫实践中。
2013年,按照贵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兴农中学调研时的指示精神,72岁高龄的蒲校长前往黔南州少数民族贫困县——独山县进行扶贫式办学。他没有带上教师或管理人员,而仅仅带去他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经验。面对外界的疑惑,他说:“落后地区发展教育,必须充分调动本土教师队伍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自信心,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教育帮扶的目标。”
在独山县兴农中学,除了校长蒲邦顺以及少数几名来自江苏海安的支教老师,学校的副校长、中层干部以及其他任课教师全部来自独山县本地。2019年,独山县兴农中学不负众望,跻身黔南州名校行列,极大提升了本土教育自信。
这是蒲邦顺在6年前就已经预见了的结果,他从一开始就相信,独山县的教师完全有能力很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我到贫困县领办高中教育,就是要解决本地学生就近入学、减轻家庭教育负担的问题。唯有扶持起本地的教师队伍,增强其教育造血功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落后的面貌。”他说。
在蒲邦顺的努力下,独山县兴农中学通过与贵阳白云兴农中学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无缝对接,参加贵阳市的统一考试、统一评卷,共享贵阳市的优质教育资源。
独山教育的“蝶变”,成为贵阳市创新教育扶贫形式的一大亮点。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与改革研究所所长吴霓,在全国多地开展教育扶贫调研活动后表示:独山县兴农中学的改革实践,是地方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优质民办教育资源参与教育扶贫的典型案例,是贫困地区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生动样本。
“让我们的学校成为贵州家喻户晓的名校,使我们的教师成为人人羡慕的教师,使我们的发展模式为贵州民办教育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这是蒲邦顺从创办兴农中学起就树立的远大目标。
26年过去了,兴农中学培养了近3万名学生,取得了70%以上本科升学率、23%以上一本升学率的高考成绩。30名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学子,28人来自农村贫困家庭。
时光改变了教育的贫瘠,但蒲邦顺依然安贫乐道。年近八旬的他,如今仍然住在25年前由旧教室改造的房间里。他说,自己这一辈子都习惯住在校园中,永远和老师、学生们在一起。
有人为蒲邦顺算了一笔“办学账”:办学26年,兴农中学共修建校舍10万平方米,资助贫困学生近1亿元,还投入4000万元为师生们修建了学校精神文化殿堂——骍龙书院。如果少建一栋教学楼,可以让任何一个普通家庭一辈子衣食无忧。
蒲邦顺的账却是这样算的:自己当初办学投资的成本早已收回,而兴农中学的不断发展壮大,是学生、家长、老师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办学的收入应该一分不少地再投入发展教育。
对于外来投资入股参与办学的模式,蒲邦顺非常谨慎,他说,不能与不懂教育的投资者合作,以避免“我要办学,他要赚钱,志不同道不合”,背离自己为发展教育而办学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