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时间:2018-09-25 15:52:14 来源: 作者:
这两天,一直在家里玩一款名为《维多利亚2》的游戏。游戏的背景设定,是大英帝国鼎盛的维多利亚时代,从1836年英国爆发了历史上第一次工人运动,一直到1935年希特勒上台后撕毁凡尔赛条约,掀起二战的帷幕。
这100年,是日不落帝国最辉煌的100年。
游戏中,玩家控制自己的国家,在两次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之下,引导国家实现工业化,完成政治体制改革,与全球的列强们进行外交、政治、军事、经济的整体博弈。
由于游戏高度模拟了外交、政治、经济和军事之间的关联性,使得游戏上手难度极大,堪比一个大型操作系统。但也正是由于逼真,使得玩家也会面临到现实中政治家需要面对的种种选择。
Part 1
这个游戏的自由度很大,每个玩家都可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但是老游戏玩家,在开始国家的统治和运营时,第一件事,基本都是大规模的拉升国家的教育投入,并将国家焦点政策确定为提升教育。
这么做的逻辑很简单,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定向投放于教育,以及国家政策性的引导,使得教育工作人群数量大幅提升,因此也导致民众的教育水平(识字率)大幅提升。
一方面,教育水平高低,决定了低效率农业人口转化为高效率工业人口的速度,毕竟文盲是无法从事蓝领的机械工作的,而更高教育水平的职员,又会进一步提升工业的效率,使得工业产品更具备市场竞争力。
另一方面,民众的教育水平与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直接挂钩,拥有高教育水平民众的国家,科技发展速度快,大量发明和创造远比其他国家快,使得国家在工业、军事、外交方面拥有巨大的优势。
而这些国家优势又会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继而市场的利润又促进国家的工业、军事、外交方面的发展,最终,在正反馈之下,使得国家、企业、民众三方共同获利。
因此,维多利亚2中的强国,无一不是教育强国。而玩家们想要让自己的国家后起追上,第一要务就是加大教育的投入。
而对比游戏,新中国这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颇有相似之处,第一代领导集体全力推动消灭文盲,为工业提供了大量的人口,奠定了中国制造的基础。第二代领导集体强调高等教育,大幅提升了制造业的竞争力,能够参与国际竞争。
可以说,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是制造业发展的奇迹,更是教育发展的奇迹,两代领导集体推动的教育,分别提供了全球规模最大的蓝领工人和白领职员群体。
国家之间的竞争是实力的竞争,就像小平同志说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未来如果想要和美国直接竞争,选择也只有一个,那就通过教育,建立一个能够与美国抗衡的教育科研体系。
而看着国家这一年来的一系列动作,大家就会明白,为什么政事堂自十九大以来,就特别看好中国的教育行业发展。
因为,无论被什么表象包裹,这场竞争,科教才是真正驱动的内核。
就像昨天文章说的,开弓没有回头箭,其他领域都在全力推动,不可能发动机撂挑子。所以,未来教育的推动,是有进无退。
Part 2
而且,教育除了提升生产力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使命是提升消费能力。很朴素的来看,教育水平越高,接触的事物也就越多,消费的欲望也就越强。中国从70后一直到00后,每隔10年,消费意识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而资本主义的历次危机,直接体现就是生产过剩、消费不足。
因此,政府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来刺激教育,以及教育升级所直接带动的消费升级,就是一条越过经济危机极佳的路径。
其实,教育和消费升级的风口不难找,“家电下乡”的拼多多,“资讯下乡”的趣头条,以及“贷款下乡”的趣店,这些不到两年就奔IPO的超新星,本质就是通过“互联网+教育”,推动这些原本没啥消费欲望的人消费升级。
这些超新星的本质,不过是教育升级和消费升级这政策风口的一群“猪”罢了。
而这个风口,其实才刚刚刮起来。
Part 3
那么,教育如此好用,为什么现实中全球很多发展中国家没有像中国这样大力发展教育呢?甚至全球超级霸主的美国,这几十年来,都在大力遏制国家的普惠教育呢?
就像《维多利亚》游戏中,所有的政策有利必有弊,发展教育也是一柄双刃剑。
教育水平提升后,民众的多元化思想和物质需求也都大幅提升,前者会积极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后者会向政府要求更多的福利和利益诉求。
前者可以参考2010年开始的阿拉伯之春,十余个国家震荡,上百万人死亡,上千万人沦为难民,上万亿美元的资产损失。
而后者,可以参考2016年被锈带工人推上台的美国总统特朗普,替这帮工人们四面出击,寻找更高的待遇。
本来呢,游戏中,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升,制造业的发展是可以满足民众的精神和物质需求的。但是,制造业有一个致命的问题,需要一方面寻求原料市场的稳定供应,另一方面寻求广阔的倾销市场。
譬如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在全球拥有大量的殖民地,可以掠夺和垄断原材料并进行产品倾销,控制了棉花和染料,就可以垄断从织布、制衣到高档服装一整条的生产线,就像如今美国的互联网和芯片一样独享高额利润,使得其他国家很难染指。
但是,后崛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教育发展起来,制造业迅猛发展之后,都会面临,一方面原材料严重短缺,另一方面产能严重过剩。德国日本意大利这三个后发展的工业国,由于错过了非洲,在二战期间,无一不是被原材料和市场逼着,走上了纳粹的道路,庞大的制造业产能无处消化,只能向军工转移,通过侵略以战养战。
所以呢,玩维多利亚2的时候,殖民地和经济势力范围,永远是列强们争夺的重点。玩家对本国的教育程度和工业规模的宏观把控,往往是取决于未来能够拥有多大规模的海外市场。
政治家们只有确保了海外原材料和倾销市场的情况下,才敢于加强教育投入和工业扶持。否则,盲目扩张之下,大规模的失业工人,就像阿拉伯之春那样,分分钟举着镰刀和斧头,教各国政府做人。
所以呢,对于网上某些先喷我们在非洲“乱花钱”,接着喷中小企业生存困难的喷子,我真特么的想喷他们一脸。
海外的原材料和市场,决定了我国制造业的总规模。确定了海外市场规模之后,宏观调控者才敢于确定国内经济刺激计划的规模。这之后,才能够确定面对全球经济下行,供给侧改革之下,研究出我们能保留住多少中小企业的产能和就业。
这道理同样反推回去,未来外海势力能扩张多大,也就决定了教育的投入力度有多大。只有相匹配,这样才能维持好这个平衡。
更不要说,随着《维多利亚2》游戏进入后期,像奥斯曼帝国(土耳其)和奥地利帝国这样国内拥有大量分离势力的国家,高教育水平不啻于是一种灾难,将导致帝国的分崩离析。
但是,追赶世界第一的大方向是不会变的。
所以,政事堂判断,中国未来的教育政策,在博弈之后,大概率会进行双轨制。
在一线城市和部分强二线,对标美国的常青藤学校,全力打造世界一流大学,依赖资本,追求效率,为科教追赶美国提供动力。
而三四线乃至农村,则全力打造公立的普惠式教育,以国家财政倾斜追求公平,为工业化、城市化提供所需要的市民与消费。
因此,未来二十年,城市的选择也将决定了个人的发展方向。
嗯,说了这么多,归根结底一句话,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