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时间:2020-09-14 09:01:54 来源: 作者:
秋风送爽,金桂飘香,新建成的华中师大一附中贵阳学校今秋正式启用。学校位于白云区,由全国百强中学排名第一的华中师大一附中与白云区合作办学,此举对提高白云区城市品质、推动白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位于白云区育才路东侧的省级示范性高中白云区第一高级中学,改扩建工程的扩建部分也在今秋完成。学校新建总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新建综合教学楼共24个普通教室、1个校园文化展示厅,配备了美术教室、书法教室、心理咨询室、拥有400个座位的室内篮球场、体育器材室、教学琴房、学生宿舍等。学校的扩建,为加快白云区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近年来,白云区坚持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突出党建引领,强化工作举措,认真抓好落实,各阶段教育健康发展,教育服务民生的能力逐步提高,基本形成了“示范引领、结构优化、体系完善、质量提升、社会满意”的教育发展格局。
2017年,白云区顺利完成了国家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验收,引进了全国百强中学排名第一的学校——华中师大一附中到白云区合作办学;2018年,在贵阳市目标考核中,白云区获得了“双线目标”考核、教学质量监测、德育监测“多个第一”的好成绩;2019年,被授予2019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实施优秀组织单位、全市扶贫攻坚先进党组织等荣誉称号,白云区兴农中学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白云一幼通过贵州省省级示范园复查评估,白云五中被评为贵州省语言文字工作省级示范校……
一项项成绩的背后,离不开白云区强化教育改革全力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努力。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突出教育事业在全区各项工作中的优先地位,白云区坚决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去年制定下发了《白云区大力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实施意见(2019—2025)》,通过实施四大工程,有序推进教育改革各项工作——
在学前教育做“大”工程方面,围绕2020年实现学前教育公办率达到50%的目标,白云区教育局采用小区配套回收增加学位、新园建设增加学位、老园扩容增加学位等方式实现学前教育普惠。已回收并开办了恒大城、恒大绿洲、中天托斯卡纳等3所幼儿园,增加学位900个;新园建设上,正在筹备开办优品新城、恒大未来城、米兰春天、华润黑石头、铝加工B地块、高新保障房、俊发城等幼儿园,计划增加学位2080个;老园扩容方面,白云三幼增加2个班项目已经启动,白云十五幼增加6个班改造工程正在实施,妇儿活动中心9个班改造进展顺利,计划增加510个学位。
同时,为缓解机构编制不足,促进教师交流,发挥优质园辐射带动作用,白云区还将全区公办幼儿园统筹组建为7个幼教集团,集团内各园实现机构统一、法人统一、财务统一、师资统一、教研统一、文化统一,推进辐射带动抱团发展。目前集团组建基本完成。
在义务教育做“优”工程方面,白云区将义务教育招生纳入贵阳市招生平台,实行“一张网”招生,今年小学招生6772人、初中招生5150人,招生工作平稳有序。全区加大教育保障力度,控辍保学取得重大成效,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辍学率为零,贵阳市户籍学生全部返校就读。同时,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为目标,白云区通过“贵州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校本教研、区域教研能力的提升,组织开展专题教学调研、培训、教研活动100余次,组织开展2020年贵阳市市级教育科研课题立项申报工作,全区有4个课题获得批准立项,并在全市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评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在高中教育做“特”工程方面,白云区积极引进、培育华中师大一附中贵阳学校、南湖实验中学,目前均已投用。白云一高、兴农中学、云城学校等本土学校茁壮成长,贵阳六中新校落户白云区,建设工程已启动。同时,白云一高省级二类示范高中复评工作已经启动,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的复评工作领导小组,以学校改扩建为契机,保证设施全部具备申报条件中的基本要求,邀请专家到校举办培训讲座并举行示范性条件论证会,为学校复评工作明确了方向。一批优质高中在白云聚集,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充足的教育资源选择。
在职业教育做“强”工程方面,自2019年以来,白云职校与贵州省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省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等签署“3+3”中高职贯通培养协议,开展院校合作,开通升学直通车。聘请贵州航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特级技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孔祥斌到校成立“孔祥斌大师工作室”,在校内开展“与大师面对面”“工匠技能展示”等系列活动,分享求学求艺经验,做好技术指导,激励学生刻苦求学,勤勉敬业。同时,加强在校教师的专业技术培训,为骨干教师提供完整的进修平台,建立学校和企业双向培养机制,在全面提升学校竞争力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顺利进行。
牢记光荣职责使命,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白云区将继续加强教育发展规划,不断优化教育布局结构,积极引进优质资源、培育优质学校、提升学校内涵,围绕公平共享全力补齐教育资源短板,全面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上学难等问题,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